主要学术成绩
申请人通过与多部门多学科的协作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共获得日本国家级科研资助8项,其他级别科研资助10项。另外,作为共同研究者共获得日本国家级科研资助10项,其他级别科研资助19 项。科研资助金达6亿日元(相当于4000万元)。1998年获日本建筑学会论文奖,2001年获日本建筑学会设计奖,参与著书9部,论文220余篇,报告书45余册。 主要成果有(2003年至):
[分散电源配置条件下的热供给网络化的研究]
一、研究时间:2000-2003年
二、课题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技构(NEDO)
三、课题经费:4000万日元(相当于300万元)
四、成果完成单位:早稻田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
五、成果完成人:李海峰、高伟俊、堤洋树、郑文静、尾岛俊雄
六、成果提交时间:2003年
七、科技成果内容介绍:
分散电源配置条件下的热供给网络化,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等特点,如何正确评价其节能性、环保性、安全性,以及其普及时的技术条件、政策等的研究,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倍受重视。本项目立足于分散电源配置条件下的热供给事业的研究前沿,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采用热能工程、地理情报系统和多变量分析理论等原理,利用计量和实证分析等手段,在能源(热・电)、环境、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点上深化,经过近几年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创建了分散电源配置条件下的热供给网络化系统理论,该课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
1. 热供给评价理论
分析了影响热供给的各种因素,采用多变量分析理论,为分散电源配置条件下的热供给网络化的节能性、环保性、安全性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定量评价方法;
2. 能源(热・电)需要与供给的时空变化理论
借用地理情报系统,研究了多地区・长时间段的能源(热・电)需要与供给的时空变化,创建了能源(热・电)需要与供给的时空变化理论,提供了将来能源(热・电)需要与供给的预测方法;
3. 导入分散型能源供给系统时热・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价理论
利用热能工程、工程流体力学的思想,研究了分散型能源供给系统、热、大气环境两者之间的必然规律,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供了分散型能源供给系统对热・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4.实例研究
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东京都及北九州市,首次对两城市的热供给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现存的问题点。估算了两城市的能源(热・电)需要与供给的时空变化,且对其城市能源(热・电)规划工程开展综合分析,提出了城市能源(热・电)供给的最佳布置方案。 以上成果归纳为3册报告书,34篇论文
[低环境负荷•资源循环型居住系统的社会工学实验住宅]
一、研究时间:1998-2003年
二、课题来源:日本学术振兴会
三、课题经费:45000万日元(相当于3400万元)
四、成果完成单位:早稻田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
五、成果完成人:尾岛俊雄(项目负责人)、高伟俊、植田和弘,高桥信之,中岛裕辅(以上子项目负责人)共计24名。
六、成果提交时间:2003年
七、科技成果内容介绍: 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的未来开拓性学术推进事业,进行了题为「低环境负荷•资源循环型居住系统的社会工学实验住宅」的研究(研究代表早大教授尾岛俊雄)。该研究为建立循环型社会系统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事本研究的研究人员开发了由「大量生产•大量废弃」技术转向低环境负荷•资源循环型技术时所必须具备的用来测定技术合理性能的尺度,同时成功地构筑了该技术的评价系统。并进一步通过活用软件系统的新技术而引发的社会系统实验,开发了为完成上述转换所必须具备的新技术的合理性的测定尺度,最终确立了构筑在技术评价系统之上的设计原理。该课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本申请人作为该项目的子项目负责人,其成果的创新之处如下:
1. 环境负荷,循环型居住系统的设计理论
通过预测理论,活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新技术建立了社会居住系统环境的合理设计理论。提供了低环境负荷•资源循环型居住系统的实用且简洁的设计方法。
2. 生命周期理论评价
借用生命周期理论(LCA), 提出了资源再生,再利用,有效回收处理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低环境负荷•资源循环型居住系统的评价方法。
3. 低环境负荷•资源循环型居住系统的利用技术
本申请人首先开发了节能环保型居住系统热利用的实用技术,同时,首次在居住系统导入了远距离能源环境监测系统,为居住系统实现最佳运行方式提供了技术基础。
4.实例研究
利用上述理论对两地区实验实际住宅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环境,资源及能源的实时计测,检验了理论的可靠性。
以上成果归纳为3本专著,报告书5册,论文集123篇.三次获得日本建筑协会设计奖。本申请人在国际杂志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上发表的论文得到英国杂志”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 magazine, vol 170 issue 2294, 09/06/2001, page 16)的高度评价。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的实态以及对日本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时间:1998-2000年
二、课题来源:鹿岛学术振兴会赞助
三、课题经费:400万日元(相当于300万元)
四、成果完成单位:早稻田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
五、成果完成人:高伟俊、福田展淳, 尾岛俊雄
六、成果提交时间:2000年
七、科技成果内容介绍:
本研究考察了在经济急速发展的中国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的变迁,根据统计资料,在调查了这些城市的人口和产业等的变化后,解明了中国都市化的现状。建立起为评价今后中国的都市环境的数据库。并且通过对调查了的日本城市进行日中城市环境比较,研讨它们的不同点,根据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预防策略和改善策略进行了提案。 本申请人在该项目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
1. 中日城市类型化
提出了城市化与环境之间的模型,并进行了感度分析.首次从环境指标对中日的城市进行了类型化.
2. 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设施的互相作用模型,以及不同基础设施普及程度对城市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3.实例研究
将上述理论用于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发展型城市,对城市基本设施及环境污染等进行了评价,同时从政策技术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预测了将来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以及提出了最佳的可行性方案.
此外还有一部分项目只做简单概要,
[关于亚洲城市急速膨胀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的模拟与模式化]
1999-2000年 项目负责人:高伟俊, 课题经费:700万日元(相当于50万元),课题来源:三菱财团
利用远距离观测和GIS的数据,检测亚洲的都市环境。对东京和上海这些亚洲巨大城市中由于土地利用,能源消费和都市活动而引起的热岛效应进行了监测。把握了这些主要原因对城市气候和大气污染的影响。作为和研究相关的最新成果,主要有1999年9月的[中国的都市化和环境问题的研究-都市的人口,交通,水,能源问题],2000年3月的[上海的能源消费构造的变化以及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的研究]等,其中针对中国的能源问题以及它的影响进行了发表。
[中国深圳市中心区城市规划和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方案的国际咨询]
1999年 课题主管人:高伟俊, 课题经费:15万美金(相当于120万元),课题来源:深圳市国土规划局
本研究者担当了深圳市中心区的利用CGS进行地域供热系统的设计研究],考虑了深圳市中心区的地域特性,构筑了利用包含垃圾发电,太阳能电池的CGS进行地区供热的理论体系。建立本系统后,同个别的,以往的供热方式相比,在节能和环保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功效。并且,通过系统网状化联结,将会带来更大的节能和环保效果。
[关于循环型住宅的生命周期资源和能源削减技术评价的研究]
2002-2004年 项目负责人:高伟俊, 课题经费:457万日元(相当于30万元),课题来源:大林城市研究振兴财团,住宅综合研究财团等 本研究基于调查数据,把握了住宅建材的解体及资源再利用的现状。提出了作为评价再生方法基准的能源消费量。确立了重新设定建筑材料的再生方法时,住宅建材的再生能源消费量的估算方法。在本研究中,建立了有关解体时使用的重型机械的能源消费量和搬运解体材料时所消耗的运输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模型。并且,确立了中间处理机械和其他的处理设备的单位处理能力的再资源化能源消费量的方法。
[关于中国大连市的城市能源消费实态的调查研究]
2001年 课题负责人:高伟俊, 课题经费: 61万日元(相当于9万元),课题来源: 北九州市学术研究基盘整备振兴基金事业 利用远程监测和地图资料,预想构造了大连土地利用的变迁模形态。和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共同进行了现场调查,了解了大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能源消费,并且评价了其对都市环境的影响,构筑了评价今后大连的城市环境的数据库。此外,和北九州市进行比较,研讨之间的不同点,总结两个城市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改善对策进行了提案。
[中国东北地区(长春市)的低循环负荷型的地域能源供应系统的研究]
2002年 课题负责人:高伟俊, 课题经费:70万日元(相当于10万元),课题来源: 北九州市学术研究基盘整备振兴基金事业 随着热效率的提高的热供给系统在地球环境的影响中的重要性正逐渐提高,期待今后能在各国的城市中得到普及。但是到目前为止在热供给系统导入之际,在考绿地域全体的情况下。它的节能环保性并不一定很高。本研究中,到目前为止,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既存热供给系统的实态和系统特性的评价等,在摸索出改善方法的基础上,对低负荷型热供给系统进行了提案。